练太极拳为什么要“抻筋拔骨”?如何系统训练?
“抻筋拔骨”并非某一流派的专属功夫,而是传统拳术各大门派共通的基础修炼方法,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训练,优化人体筋骨状态,为拳术功夫打下坚实根基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要理解抻筋拔骨的意义,需先明白筋与骨在拳术中的作用。
筋如同隐藏在肌肉与骨节间的网络,连接四肢百骸,既辅助气血流通,又支撑肢体活动,抬手投足、负重发力,皆依赖筋的伸缩之力。但先天或后天的不良习惯,会导致筋出现弛、挛、弱、缩等问题,比如筋挛会让动作僵硬,筋弱则使发力虚浮,这正是“抻筋”要解决的:通过训练让挛缩的筋舒展、虚弱的筋强健、松弛的筋紧凑,最终实现体质的蜕变。
骨骼则是身体的“支架”,骨节是动作灵活的关键。骨骼需如磐石般坚固,骨节则要能灵活开合,灵活时可让动作敏捷,稳固时能形成发力的“刚落点”。“拔骨”的目标便在于此:一方面通过“意敛内气入骨”增强骨质,使其坚硬如铁;另一方面提升骨节灵活性,让其“处处开张”,既能在运动中“节节贯穿”,又能在发力时如榫卯般稳固。筋与骨本是协同共生的整体:筋的舒展依赖骨节开合,骨的稳固需要筋的牵拉,发力时“筋劲”需“骨力”支撑,灵活时“骨节”需“筋柔”配合,因此二者修炼不可分割,这便是“抻筋拔骨”并称的缘由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传统拳术的抻筋拔骨修炼,是一个由外及内、逐步深入的过程。
初学者内劲未生,需从“外练形”入手。通过踢腿、劈叉、活腰涮腰、活臂八法等基础训练,以及肩与胯、手与足的对拉拔长练习,矫正体态、打开筋骨,让身体先符合拳术的“标准形态”。毕竟“练拳先练形”,只有筋骨舒展、关节灵活,才能做出正确的拳势。
当外形基础扎实后,便要进入“内练气”阶段,核心是“意气君来骨肉臣”,即用意念引导内气带动筋骨活动。先从“有为法”开始:用意念引导内气在筋膜、骨膜、关节间隙中流动,配合轻微肢体拉伸,比如抬手时意想内气从肩至指尖,带动手臂自然舒展。待达到“心到意到,意到气到,气到则筋骨自然拉伸”,无需刻意用力就能实现身体“对拉拔长”时,“有为法”便算功成。
之后要进阶到“无为法”:舍弃刻意的外形配合,专注于内气流动。只需意念关注内气运行,比如“意敛内劲入骨”,无需肢体拉伸,自然会产生“骨段节节对拉”的内在感受,即“脱骨力”——仿佛筋肉与骨膜分离,身体内外无阻碍,这是达到“柔弱无骨”“以柔用刚”的关键。
而无论外练还是内练,最终都要融入拳术招式。打拳本身就是抻筋拔骨的“动态训练”,每一招式的起承转合,都会自然拉伸特定部位的筋、活动对应骨节。比如太极的“云手”能舒展腰胯筋络、灵活肩肘骨节,练拳时若能“以意带气,以气带形”,让招式既合规范又有内气支撑,便能实现“神、意、气、劲、形”合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值得注意的是,内家与外家拳的抻筋拔骨虽方法同源,目标却有差异。外家拳以“练”为主,侧重强化“筋劲骨力”,通过发力训练提升筋骨强度,实战追求“拳刚势猛”,靠“大力破小力”;内家拳以“养”为主,追求“骨活筋柔、以柔用刚”,通过内气滋养提升筋骨灵活性,实战讲究“刚柔相济”,靠“借力打力”“小力破大力”。
对习拳者而言,需按自身层次选择方法:初学必练“外形修炼”,进阶转入“内气配合”,高阶则融入招式实现“形气合一”。正如拳谚所言“十年练功,十年养气”,抻筋拔骨的核心不止于“练筋骨”,更是通过筋骨修炼达成“内气充盈、身心协调”——这才是传统拳术“修炼”的根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浙江:实施文旅自主大模型生态培育工程;加强引进和完善电竞赛事体系
- 下一篇:没有了